Search

以前的我,其實是個說不出「夢想」是什麼的人。


印象中,第一次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以前的我,其實是個說不出「夢想」是什麼的人。


印象中,第一次被要求去想像自己長大成人的樣子,是在國二那年,已經忘了是什麼課,老師說:「想像一個30歲的自己」,對一個14歲的國二生來說,30歲,真的很老耶!(沒想到轉眼間30已在眼前🤦🏻‍♀️)


30歲的自己是什麼樣子,其實對國二的我來說一點概念也沒有,但電視上演的、大家說的,都是一副光鮮亮麗的樣子,穿著套裝、拿著公事包,每分每秒都很忙也很開心的樣子,所以我想像我的30歲也差不多是那個樣子吧。當時很想要成為記者,所以想像的就是一個記者的生活,可能自己住在城市的某個角落,家裡要有魚缸養兩條魚(到底為什麼🤣)


可能我就是個活在當下的人,如果不是被人逼著去想,其實平常沒事根本不會想像未來,就算大學讀了中文系後一天到晚被人問出社會要幹嘛,也從來沒有因此認真回答或思考,所以,第二次有印象,認真思考自己的夢想是什麼時,已經是大四了。


大四的最後一學期,我修了一堂跟生涯規劃有關的課,回想整個大學四年,或許幫我最多的就是這堂課。它沒有讓我學到什麼專業知識,但在那堂課學到的一切,卻成為我日後人生的羅盤,讓我能一直朝自己真心喜愛的方向前進。


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教授說:「先想你要過的生活,再想你要做什麼工作。」
我們列出自己重視的價值觀,如:健康、家庭、金錢、財富等,再依重視的程度排序,釐清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。教授的那句話,以及當時的價值排序,都不斷影響著我日後職涯的選擇。我也因此鮮少做出讓自己後悔的選擇。


但即便是到那個時候,我還是回答不出我的夢想是什麼。


還記得當時我在那張紙上寫的是:「幫助別人」,真的超像幹話,自己寫出來都覺得很心虛又很好笑,但內心又隱約有種感覺——我不是在開玩笑。


雖然「幫助別人」說起來有點空洞又過度廣泛,但卻真的是日後我在每一份工作上追求的意義。其實第一份工作我做的很辛苦,很沒有成就感,現在回想突然發現,或許是因為在那份工作中,我感受不到我真正幫助了誰,當工作單純成為一種交換薪水的籌碼,我真的做的非常痛苦。

/

剛出社會的時候,想著要趕快找到工作,穩定的做個3、5年,很怕找不到喜歡的工作,怕成為那種工作換不停的人,怕被說是草莓族⋯


工作了幾年後的現在,反而不再追求工作穩定了,當然,有穩定的薪水是很棒的,它讓人感到安全,收入不穩確實會讓人感到焦慮,但我說的是,不再只追求穩定或是薪水,而是我有多喜歡這件事。


回顧當自由工作者這一年來,其實工作跟收入真的都非常不穩定,但我也跟幾個喜歡的品牌有了合作機會,每一天、每一刻,我都清清楚楚地活著,深刻地感覺到自己成長。我不會說這是個容易的過程,相較之下我認真覺得當上班族輕鬆多了。但我更看重的是「我能做選擇」,我選擇我的時間是被我喜愛的事物填滿,我選擇捨棄其實不需要的物質與社交,我走一些跟別人背道而馳的路,我的收入並不優渥,但我每一天都感覺自己自由。


我可能依舊無法具體地說出我的「夢想」是什麼,但我知道我正在實踐我夢想的生活。

/

回顧學生時代,我認為自己做的最對的,是下面這幾件事⋯

▮善用「課堂之外的時間」
專業知識不是不重要,但真實社會靠的不只是課堂上的專業知識而已,而真正決定你與別人差異的,其實是你如何運用「課堂之外的時間」,其實這件事我覺得不只學生,對於上班族來說也非常重要。

▮找到真正的興趣
延續上一個善用時間,其實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投入時間去摸索、尋找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。不管怎麼說,工作可是一個會陪伴自己超過1/3人生的事,找到喜歡的事,就能成為一輩子的志業,找不到喜歡的事,就是一輩子等著退休的職業而已。

▮排序人生重要的價值觀
就像那堂課上老師要我們做的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,釐清自己重視與需要的,才不會不斷做出違背自己心意的選擇,當你的外在環境跟內在需求趨近合一的時候,你的狀態就能越平衡、越快樂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18歲出發人生第一趟窮遊,後來的人生就充滿了冒險精神。 目前是和文字/影像/料理為伍的自遊人;最喜歡的作品,是我生活的每一天。
View all posts